男扮女装替考后续,替考者逃跑画面曝光,高校回应大四女生被开除

发布时间:2025-06-27 14:54  浏览量:12

考试弄虚作假,在任何一所高校都是不可容忍的,因为这涉及到公平和学风问题,别人辛苦一学期才能通过考试,你通过一个手段就可以应付,这谁能接受?

近日,中南财经大学的学生在网络上爆料,称在某场考试中有人试图作弊,而且手段极其夸张,考场中出现了男扮女装的替考者,最终被监考老师发现。

此事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,一方面,大家认为涉事的两人是在侮辱监考老师的智商;另外一方面,都认为他们带坏了学风,一个期末考试都如此夸张,走上社会是什么样子?

那个被替考的女生叫李某扬,已经大四了,这一门《高级会计学》已经挂了两次,这次再不过,毕业就要延期,延毕对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,是什么概念?是所有朋友都奔赴前程,你却被困在原地,是精心规划的未来,被一门课彻底打乱,是无法面对家人期待的眼神。

压力像山一样压下来,但她没选择挑灯夜读,而是上网找了个“枪手”,她大概觉得自己策划了一场天衣无缝的“换装游戏”,考试前夜,她甚至还在网吧里酣战,笃定明天一过,万事大吉。

这是多么可怕的赌局,她赌上自己四年的青春,一个家庭的期望,还有未来人生的入场券。

可赌局开始几分钟就崩盘了,考场的监考老师不是摆设,轻而易举的男扮女装的替考者,而她也在临近毕业这个阶段被学校开除。她的辅导员也在班级群警告其他学生“开除不是目的,是要你们明白:人生没有捷径可抄”。

再看那个替考的男人,假发、连衣裙、指甲油,包里还有硅胶鼻垫、肤色胶带,堪称“专业”,能替考《高级会计学》这种硬核课程,说明他不是草包,肚子里有点真材实料,他图什么?几千块的报酬就买断了他的未来。

他以为自己只是在进行一场简单的交易,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踩在了《刑法》的红线上,“代替考试罪”这五个字,足以给他的人生打上一个难以洗刷的污点。

案底对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来说,意味着考公、考编、进国企的大门基本焊死,意味着在许多重要岗位上,你的简历连第一关都过不去。

明明他有能力靠知识堂堂正正地挣钱,却偏偏选择了最鬼祟、最愚蠢的一种,为了眼前这点蝇头小利,把自己未来的路堵死,把自己的尊严踩在脚下,他觉得自己是在帮别人“解决问题”,其实他只是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工具,一个随时可以被抛弃、被惩罚的工具,这笔账,怎么算都是血本无归。

如果这件事只是两个人的荒唐事,那还算简单,可怕的是它背后是一个庞大而隐蔽的灰色产业链。

据说,现在某些大学生至少存着十几个代考中介的联系方式,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作弊,而是一种“备胎心态”,学习成了可以外包的服务,考试成了可以购买的商品。

而这些中介,就像盘踞在校园阴影里的秃鹫,精准地嗅到学生们的焦虑、恐惧和懒惰,他们用“包过”“安全”“专业枪手”这样的话术,把一个个年轻人拖下水。

交易在网上完成后,这看似天衣无缝,却在不知不觉中,把诚信、努力这些品质,明码标价地出售,这种心态比作弊本身更具腐蚀性,它让一些学生从心底里认为,规则就是用来绕过的,努力是“笨办法”,投机取巧才是“聪明”。

当学术的殿堂被铜臭味笼罩,当知识的价值可以用金钱衡量,我们还剩下什么?这个灰色产业,正在像白蚁一样,悄悄蛀空教育的根基。

这出闹剧里,还有一个最沉默、最庞大的受害者群体——那些老老实实、通宵复习的普通学生。

当你为了一道难题抓耳挠腮,为了一摞复习资料熬到凌晨三点,却看到有人靠一场滑稽的变装秀就想轻松过关时,你心里是什么滋味?

你的努力,你的汗水,你的坚持,在赤裸裸的舞弊面前,仿佛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,这不仅是对你付出的嘲讽,更是对你信念的打击,如果走捷径的人总能得逞,如果投机取巧的代价微不足道,那谁还愿意选择那条最崎岖、最艰苦的攀登之路?学风,就是这样一点点被败坏的。

而对于学校,这更是一记响亮的耳光,尽管处理果断,但“男扮女装替考”这几个字,足以成为学校声誉上一个尴尬的标签,甚至让外界对这所学校毕业生的诚信度打上一个问号。

教育的公平,就像空气,受益时你感觉不到它,可一旦它被污染,每个人都会窒息,它维系的,不仅是考场上的秩序,更是整个社会的信任链。

结语

我们总在讨论压力、内卷,好像这些就是作弊的原罪,但说到底,这更像是一场信仰的崩塌,什么时候开始,我们不再相信努力的价值?不再相信知识需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去获得?

我们总想快一点,再快一点,想要快速毕业,快速成功,快速拥有别人的一切,于是,任何阻碍这条“快车道”的东西,都成了可以不择手段去绕过的障碍,那门《高级会计学》,真的难到不可逾越吗?或许是的,但比课程更难的,是面对挫败的勇气,是静下心来啃硬骨头的耐心。

可悲的不是那个男扮女装的滑稽场面,而是这场闹剧背后,我们看到了一种信念的退潮,对规则的敬畏,对诚信的坚守,对努力奋斗的信仰,都在被“走捷径”的诱惑悄悄侵蚀,当一个社会,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,通往罗马的道路可以用钱和欺骗铺就时,那才是最危险的信号。

就像那个女孩失去的,不只是一张文凭,那个替考者赌上的,也不只是一份前途,他们共同输掉的,是对自己人生最起码的尊重,而这场闹剧真正刺痛我们的,是在这片喧嚣的废墟之上,我们仿佛再也听不清,那些伏案苦读的笔尖,划过纸张时那安静而有力的声音。

信源